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奉天森林学堂,随着新中国成立,经院校调整专业成立于1956年,著名林业教育学家韩麟凤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专业秉承“立德树人、创新培养、学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立足辽宁、面向东北,以国家生态建设和地方林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培养服务林业、农业、环境等领域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林学专业是沈阳农业大学十大品牌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王玉成,1974年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林学一级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林木遗传育种与培育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1998年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毕业,2005年东北林业大学博士毕业,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瑞典皇家理工大学生物技术系做博士后工作。2000年留校任教,2006年晋升副教授,2008年晋升教授,2018年任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副主任,2019年调入沈阳农业大学。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8年),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1年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中科院百人终期评估获得优秀。2019年获得辽宁省攀登学者。主持863课题、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25项,总经费1900万。获林业青年科技奖及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207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7篇,含Top期刊19篇,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
林学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森林,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谁抢占了生态高地,谁就抢占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林业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林业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陆秀君,1966年8月生,辽宁省铁岭市人,民盟盟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林学类教指委主任,沈阳市第八届优秀专家。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栎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森林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东北林业大学学报》、《辽宁林业科技》编委;沈阳市政协参政议政专家库专家,政协沈阳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委员。
现任辽宁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乡土树种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团队带头人。负责的乡土树种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先后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沈阳市师德标兵、政协沈阳市优秀委员,民盟沈阳市优秀盟员、优秀盟务工作者,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十佳青年教师、三八红旗手、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我是陆秀君教授,是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乡土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团队带头人。我1989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后,曾在基层林场工作过3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参加过林场所有的从育苗、造林、森林抚育等工作。这些工作虽然很具体很辛苦,但还不能体现林学专业要学什么,能解决哪些问题。下面我通过介绍我的工作,来告诉大家林学专业能做什么。
我所在的乡土树种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优良乡土树种资源收集、良种选育、高效栽培和利用方面的研究。针对辽西地区十年九旱,土壤贫瘠,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团队山杏酸枣课题组历经20余年扎根辽西地区,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的基础上选育出以山杏1号、山杏2号、山杏3号、“甜丰”山杏、“明丰”酸枣、“国丰”酸枣为代表的系列良种,拥有“喀左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沈阳农业大学酸枣国家种质资源库”2处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在喀左县、朝阳县、北票市的32个乡镇推广山杏、酸枣良种1.2万亩,累计增加林农收入6000余万元。实现了山杏、酸枣产业在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上的双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针对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绿化优良品种少的问题,长期开展耐寒景观树种资源培育,我们利用17年时间,创建了东北地区首个优良景观树种资源收集圃,驯化培育出美国红枫、沈阳文香柏、天女木兰等适应能力强、景观效果好的绿化树种,创新了变温层积催芽法和芽苗播种技术,发明了难生根树种插穗快速生根技术和不定芽诱导方法,建立了高效繁殖技术体系。
为了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转化,我们团队还积极与苗木生产龙头企业和绿化公司对接,培育各类绿化苗木3548 万株,先后在辽宁南部(大连、鞍山)、东部(本溪)、北部(开原、铁岭)、中部(沈阳)进行大面积推广,新增绿地310 万平方米,累计新增产值9.18 亿元,增加利润1.57 亿元。之后又将这些品种推广到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地区,带动了整个东北地区苗木生产水平的提升,创造就业岗近万个位。这项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东北地区绿化树种的种类,降低了绿化树种依赖进口的盲目性和风险性,提升了苗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对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成果于2020 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我国大径级用材短缺、培育技术落后等卡脖子问题,团队率先开展了北方珍贵用材树种蒙古栎优质用材培育技术研究。收集全国分布区内54个种源蒙古栎资源,解析了首个亚洲栎属物种参考基因组,引入先进的次生林经营科学理念和经营措施,并在辽东山区积推广应用,对满足国家木材战略需求、引领中国北方栎树科学经营做出了贡献。

高慧淋,男,1988年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林学院副院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九届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沈阳农业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人才项目1项,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项。近年来发表研究型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获得辽宁省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专业介绍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致力于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一代代林学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精神深刻诠释了林学专业的内涵,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林学专业的魅力所在,也需要一代代人继承林学内涵,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陈振举,男,1971年8月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林学专业负责人;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经理学科 &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负责人;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团队负责人;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树木年轮实验室负责人;辽宁辽河平原防护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辽河平原防护林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负责人;辽宁省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亚洲树木年轮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树木年轮分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林学会松树分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客座教授;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2012-2015);国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审专家。

刘世荣,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辽宁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森林生态学领域首席专家,国家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院分党组副书记。1980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林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担任助教;1990年被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领域研究,他的研究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人工林地力衰退与长期生产力维持机制和多目标经营、森林生态水文学和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的研究。

何兴元,男,满族,1962年出生,辽宁义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林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原林业土壤研究所)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学院副院长、岗位教授。1997年-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原林业土壤研究所)所长;2008年-2020年,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城市森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973课题、国家重点基金、中科院重大项目等50余个科研项目,在城市森林结构与功能、城市森林树种选择与构建模式、森林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赵柏程,中共预备党员,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2022级林学专业本科生。现担任22林学创新班副班长兼组织委员。曾荣获辽宁省政府奖学金、沈阳农业大学校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获评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专业感悟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每天都与树木花草打交道,对树木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我与家乡森林保护站的护林员交谈得知,近几年松材线虫病十分猖獗,东北地区的树木也遭了殃,这更加坚定了我要报考林业相关专业及院校的决心。2022年我有幸考入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让我能够系统且深入地学习有关树木与植物的知识。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复杂生态系统,维系着地球生物多样性、水土涵养与碳汇平衡,被誉为“陆地生命共同体”。林学是以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为核心的应用型学科,聚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森林保护几大方向,通过遥感监测、GIS空间分析、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解决天然林保护、人工林提质及退化林地恢复等关键问题。学科本质是探索“人-林-环境”共生关系,实现从单株树木到全域生态系统的精准调控。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资源丰厚,是沈阳农业大学十大品牌专业之一,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也是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自入学以来,我不仅在理论课上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也在专业实习课上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此间我也学会了许多专业技能,如林学人必须掌握的角规测树,遥感软件Arcgis的运用,种苗学中扦插嫁接的手法,以及通过典型特征区分识别不同树种的方法。在这些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我与林学这个专业的羁绊不断加深,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我作为林学专业的一份子,是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传承人,国家的青山由我们来守护,国家的绿水由我们来涵养!学林的意义,是守护文明根系,是耕耘绿色福祉,更是播种永续未来。在林学中,我们触摸到黄土高原上三北防护林的坚韧年轮,见证过辽西荒丘经抗逆造林后枯山重披林海,更从一片片受损湿地重现鸢飞鱼跃中读懂生态系统的韧性。作为沈农林学人,我们必将以脚步丈量山河,传承“脚踏实地、林以载道”的学科基因,在林木基因库构建、智慧林业探索中承续薪火——让每一圈年轮都铭刻初心,让每一寸新绿都成为人与自然共和谐的注脚。

崔家辅,共青团员,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2023级林学专业本科生。现任林学院团务办公室副部长,林学院2023级林学创新班学习委员兼社会实践委员。曾获国家奖学金、沈阳农业大学一等奖学金、沈阳农业大学学习优秀奖,获评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学生标兵”,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沈阳农业大学“共青团员标兵”,沈阳农业大学“百佳寝室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专业感悟
从小我就向往大自然,树皮的纹路、生命的年轮,还有树木花草散发的恬静气息,都似蕴含着神奇的魔力。2023年我有幸考入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在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学习的时光,是一场与自然对话、向大地求知的旅程。这片承载着黑土地厚重底蕴的校园,不仅给予我专业知识的滋养,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林学人的使命与担当。
林学专业是沈阳农业大学十大品牌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林学一级学科,涵盖森林培育(辽宁省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学等二级学科,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还拥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七十余载春华秋实,专业以“经世致用”为魂,以“知林爱林”为脉,培育出一代代“与青山为友、与绿水为伴”的林业栋梁,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征程中书写着属于林学人的诗行。林学教会我以“双重目光”凝视世界: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菌丝网络如星河璀璨,揭示着地下生态系统的隐秘对话;而置身于森林中,仰望百年大树刺破云霄的瞬间,才惊觉每一株古树都是一部活着的编年史。
身为林学学子,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林学人的行囊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一把能劈开荆棘的砍刀,一本写满生命密码的笔记,还有一颗永远向着土地低垂的头颅。林学于我,不仅是一份专业,更是一生的信仰。未来,我愿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以知识为养分,用行动浇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让更多的绿意蔓延在祖国的山川之间。